在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天津如何在深化對外開放的同時推動自身乃至整個京津冀地區的發展,作為新一輪改革開放領跑者的天津自貿試驗區正通過制度創新握緊發展主動權。
新年一過,剛剛宣布實施的“金改30條”就有好幾項政策在天津自貿試驗區落地。從事飛機租賃的張嵐發現,企業一下子就吃到了自貿試驗區兩項政策的甜頭。最讓她興奮的是,他們和中國銀行合作搭建的跨境外匯資金池開始運行了。
“跨國外幣資金池能夠給我們解決一個集團內部資金境內境外的流通,能夠優化企業外幣資金的全球配置,能夠更加便捷得在境外融資。”張嵐介紹。
此前,外匯政策限制,跨國公司在境內外的子公司盡管同屬一家集團公司,但相互之間的資金卻不能自由流動,跨境收付必須要由外管部門審核。為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天津自貿試驗區推出了跨境雙向本外幣資金池業務。中飛租賃很快獲批搭建跨境的外幣雙向資金池,這個資金池借力國內和國際兩個資金主賬戶,打通了集團內境內外資金的通道,在規定的外債和對外放款額度內,資金池內的資金都可以進行自由跨境劃轉。對中飛租賃來說,除了提高資金使用率,這個跨境外幣資金池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母公司和子公司可以共享外債額度。
“我們的飛機資產都是從境外購買的,我們需要用美金去做購買交易,過去我們的SPV(單機公司)是要從國家發改委去審批外債額度,這個過程一般需要3-6個月,但現在我們在跨境外幣資金池里面,能夠實現母公司外債額度與子公司(SPV)共享,這個政策為我們節約了3-6個月的時間成本。”
企業效率提升的背后,是自貿試驗區政策創新從以監管出發到以企業需求出發的積極轉變。現在,平均每半小時就有一家企業在自貿試驗區注冊,每1秒鐘就有17000元資本聚集到這里,175項制度創新讓海內外的資本、技術等要素向這里匯聚。
中國銀行天津分行貿易金融部總經理洪濤表示:“貿易便利化和投資便利化從金融創新30條政策能夠看出,監管機構實際上也是在逐步簡政放權,以服務企業作為導向。”
隨著新的一年“金改30條”正式落地和首個細則出臺,不僅讓自貿試驗區企業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在洪濤看來也將給銀行業帶來更多的機會。目前他們服務的自貿試驗區企業就有近3000家。“對于銀行來說,我們將獲得更多服務于企業跨境投資、跨境生產經營、跨境貿易的機會,中國銀行國際化程度較高,具有能夠整合海內外一體的優勢,我們能夠給自貿試驗區內企業提供更多的跨境服務,也能夠給海外客戶到境內來,包括生產經營、投資提供更多的服務。”洪濤說。
制度創新的落地吸引的不僅是資本,還有帶著夢想的創業者——數百家投資機構和金融服務企業。
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蔣光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海關、商檢、口岸辦、海事、邊檢等相關部門的這些各項創新措施,進一步提高這些措施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同時在國家有關監管部門的指導下,進一步研究和創新我們的監管措施,既保證要管得住,同時也要放得下去,真正推動整個天津自貿試驗區貿易便利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提高整個貿易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