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試、五大戰略機遇疊加等讓濱海新區成為“熱點”,成為關注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而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逐步深入推進,新區再次成為創業者關注的目標,開發區、空港經濟區、高新區、中心商務區等各功能區吸引了不少來自北京的創業者,政策紅利、成本低廉等獨有的先天“創業紅利”,讓來自北京的“闖先生”們在這里開啟創業之路。
“自貿試驗區‘紅利’,我們長久獲益”
半年前,來自北京的張麗君在濱海新區空港保稅區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成立了一家咖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公司選址的時候我看了好多地方,多方比對和衡量后選定在濱海新區。”
張麗君畢業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因為和加拿大的一所學校有合作,畢業時她拿到的是雙MBA學位,“在公司注冊前期就知道天津自貿試驗區獲批的消息,當時特別興奮,因為自貿試驗區會有一些政策扶持,對創業者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利好。對于我們這些初創者來說,經營前期都比較困難,不管是資金上還是人員上。政策方面的扶持對我們來說是雪中送炭。”
除了政策方面的“誘惑”,更吸引張麗君來新區創業的還是市場前景,“目前中國的咖啡文化還處于一個實驗期,消費人群還在培育過程中。因為消費的大部分產品還依賴進口,從我們公司總體戰略規劃上來說,前期肯定要和國外的原產地對接,自貿試驗區特有的政策,尤其是稅收方面會減輕我們不少壓力。從市場前景來說,自貿試驗區必然會吸引大量企業入駐,外籍人士也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很大的消費市場。”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不少像張麗君一樣來自北京的創業者,被自貿試驗區釋放的“紅利”吸引,在新區注冊企業成立公司,“除了政策方面的扶持,我們創業者更看好的是背后的發展機遇和市場潛力,這才是長久的獲益。”同樣也是來自北京的馬良偉說,目前他正在中心商務區經營一家投資公司。
“行業競爭小,是優勢也是劣勢”
與一些創業者相比,劉建衛的資歷要深一些,已經在創業路上三度沉浮的他目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總經理。在創業之前,劉建衛從事的行業也是互聯網行業,這為他日后創業提供了豐富的行業經驗。
2013年,劉建衛在高新區創業,注冊成立了一家互聯網公司,一直在北京打拼的他把公司地點選在新區,讓身邊的朋友吃驚不小,“拿互聯網行業來說,和北京相比,新區的互聯網行業環境并不是很理想,身邊同行不理解我的選擇在意料之中。”劉建衛爆這個“大冷門”自有他的道理,“創業就是燒錢,對互聯網來說前期投入更是巨大,用最少的錢創造最大的效益是我創業初期最關注的。”
劉建衛所說的花費“最少的錢”,其中之一就是辦公成本低廉,“同樣一平方米,地段差不多的寫字樓,北京的價格是我現在辦公位置的好幾倍。”來新區的另一個原因是“逃避競爭”,“在北京競爭太激烈了,在一定程度上遠離行業競爭區一樣找到市場空白和企業生存空間。”但是,避開競爭也意味著離開了最佳行業環境,這對人才的吸引是一個短板,“不少中層管理人才都是‘挖角’挖來的,在行業論壇里潛水,鎖定人才之后就是面談,一個一個地談。”盡管公司的規模已經從最初的9人發展到現在的160多人,但是“人才之痛”一直困擾著劉建衛,“人才來了不等于就留住了,有不少骨干干著干著就跳槽了。”
在京外企,也到新區找商機
除了創業者個人到新區開創事業,一些在京外企也因便捷的交通和多重發展機遇,在新建廠址時選址新區。
思塔高診斷技術(天津)有限公司致力于血栓與止血診斷領域的儀器、試劑、耗材等產品生產,2003年,該公司在北京成立中國首家分公司,“在得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后,為了開拓更大的市場,我們決定擴建新的廠區。考察小組去過河北和天津很多次,還是新區最吸引我們。”思塔高公司總經理菲利普說。距離北京的高鐵車程、天津港和天津機場的海空優勢以及自貿試驗區和自創區的政策優勢,最終菲利普在空港建立了北京之外的第一個分廠,“運營過程中,上級主管部門也給了我們很多幫助,無論是海關還是商檢,全程服務模式省去了我們很多時間和精力。”
功能區的服務優勢、巨大的市場空間讓思塔高已經開始醞釀二期投資和擴建,“現在我們廠房面積是5200平方米,3條全自動生產線,主要生產用于系列凝血分析儀配套的產品一次性塑料反應杯和清洗液。下一步,我們計劃再投2億人民幣,到2017年年底時,生產線總數可能達到10條。未來,我們還要在空港經濟區建設思塔高在亞洲的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