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多家中央媒體連續對濱海新區進行了專題報道,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濱海新區從鹽堿荒灘到繁榮宜居智慧新城的蛻變過程。“組團式”報道一方面反映出濱海新區的建設發展成績,讓廣大讀者與觀眾更加透徹地了解認識新區,另一方面也將濱海新區的熱度持續釋放。
《人民日報》:改革開放就是根和魂
10月10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登《天津濱海新區:改革開放就是根和魂》一文。文章以時間為軸線,從1986年8月鄧小平同志在此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到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充分利用濱海新區平臺,先行先試重大改革措施,努力為全國改革發展積累經驗”,再到自貿區建立、成立審批局,將這些重大事件以時間串聯起來,讓讀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濱海新區發展脈絡。同時,記者采訪了時任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葉迪生,老同志聲情并茂地回憶起當時并肩奮戰的場面;還有參與濱海新區建設、見證濱海新區發展的工作者,以及在新區落地生根的實力企業。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多方位展現濱海新區的崛起之路,兼具政治高度和故事性、可讀性。
新華社: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
10月8日,新華社播發題為《乘風而起順勢而為——天津濱海新區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打造高質量發展升級版》文章,采訪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開發區、中新天津生態城、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等眾多區域、知名企業和重點項目,用大量生動的事實案例說明濱海新區在積極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做出的成績與貢獻,體現出濱海新區搶抓歷史發展機遇、認真落實體現新作為。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0月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欄目,報道了作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濱海新區堅持為全國改革試政策,勇當先行先試排頭兵,在鹽堿荒灘上探索出一條濱海崛起之路。報道從采訪企業入手,由企業的發展談到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建設,進而引出濱海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用事實和數據說明新區是如何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
中央電視臺:打造改革開放先行區
在10月9日晚上的央視新聞聯播中,濱海新區又以《天津濱海新區:打造改革開放先行區》為題亮相。長達2分半的新聞,主要采訪報道了審批制度改革釋放的紅利效益。節目中說,濱海新區把深化改革作為增強發展活力的必由之路,探索新常態下新舊動能轉換的“新路徑”,打造改革開放的先行區。截至今年上半年,濱海新區新興行業產值快速增長,新能源、生物醫藥產值分別增長21%和14.1%。市級以上研發機構達464家,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累計建成67家眾創空間。
《光明日報》:鹽堿荒灘到改革前沿
10月9日,《光明日報》一版《濱海新區:鹽堿荒灘到改革前沿》一文從審批制度改革和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兩個典型案例切入,總結凝練了濱海新區在深化改革方面作出的探索與實踐經驗,以及在創建繁榮宜居智慧新城方面取得的成績。“濱海新區不僅僅是一座工業新城,這里綠色宜居、智慧快捷,人文氣息日漸濃厚。”文章以采訪對象一句發自肺腑的感嘆結尾,令人意猶未盡。
《經濟日報》:深化改革促進產業增效
10月9日,《經濟日報》一版頭條《從“鹽堿地”到“現代智慧新城”的嬗變》報道了濱海新區深化改革之路。文章圍繞找準發展定位、創新體制機制、產業提質增效三方面內容,以中央和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為引領,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和審批制度改革,加以專家學者的觀點,闡述了濱海新區從定位到體制機制創新,實現產業提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