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市制定出臺《天津市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綠色產業比重顯著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善,政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初步形成,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0%,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1600家,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1.5%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4.5%,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8%。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生產體系
《實施方案》提出,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升級。推行產品綠色設計,培育一批綠色制造單位,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為依托,開展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醫療器械等機電產品再制造業務和市場培育。發揮天津自貿試驗區和綜合保稅區優勢,拓展航空、船舶、數控機床、工程機械、通信設備等保稅維修業務,探索開展進口舊機電產品再制造業務。推廣粉煤灰、鋼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促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
《實施方案》提出,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服務,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發展都市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開展綠色商場創建,有序發展出行、住宿等領域共享經濟,引導數據中心使用綠色技術產品,推進會展業綠色發展。開展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創建,鼓勵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開發區、產業園區明確主導產業,引導綠色產業集聚發展。培育城市綜合運營服務商,推動布局固體廢棄物與垃圾處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河道及土壤修復等領域,構建綠色大環保業務格局。培育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施方案》提出,優化工業空間布局,引導產業協同聯動、集聚發展。推進既有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改造,推行產業園區綜合能源管理模式,建設電、熱、冷、氣等多種能源協同互濟的綜合能源項目。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流通體系
《實施方案》提出,打造綠色物流體系。促進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高標準建設航空物流園,積極打造多式融合、靈活高效的貨運服務體系。推行郵件快件綠色包裝,推進綠色船舶示范應用,推動水路運輸、港口和機場服務、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等領域優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等綠色低碳運輸工具。實施天津港綠色智慧專業化碼頭科技示范工程,推進港口裝卸、運輸、倉儲等關鍵環節升級改造。新改擴建碼頭工程(油氣化工碼頭除外)同步設計建設岸電設施,港作船舶岸電使用率達到100%。
《實施方案》提出,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規范發展。鼓勵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加強與生產企業的合作,加強回收模式創新。積極優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貿易。持續深化天津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形成一批綠色貿易制度創新成果。推動市管國有企業建立綠色采購制度。
加快基礎設施綠色升級
《實施方案》提出,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擴大非化石能源電力裝機規模。推動儲能技術應用,提升電網消納、調峰能力。推動煤炭集約高效利用,推動城鄉電網一體化發展,強化天然氣主干管網建設,探索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研發。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加快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建設,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加強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建設,聚焦核心技術研發和先進裝備制造,推進海水淡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將海水淡化水納入本市水資源供給體系,以應用場景為牽引,全面提升產業聚集和協同創新能力,建設全國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加強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加氫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三區兩帶中屏障”的生態空間格局,打造“一市雙城多節點”的城鎮功能空間格局,引導城鎮空間高質量、綠色集約發展。
《實施方案》提出,推動儲能、氫能、海水淡化關鍵材料和核心裝備,濃鹽水綜合利用等領域綠色技術創新攻關。優化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平臺。通過實施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行動計劃、建立“雛鷹—瞪羚—領軍”梯度培育機制等措施,鼓勵企業牽頭或參與財政資金支持的綠色技術研發項目、市場導向明確的綠色技術創新項目。
完善政策制度體系
《實施方案》提出,持續完善強化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嚴格污染治理、實行環境信息公開、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綠色設計、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擴大綠色消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計價、計量收費等差別化收費制度。落實節能環保電價政策和居民階梯電價、氣價、水價制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等創新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