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國家防控措施不斷升級,中國經濟特別是進出口貿易能否平穩運行備受市場和社會關注。在2月7日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多部委對此作出相關回應。財政部副部長余蔚平表示,疫情會對我國的經濟帶來一定的沖擊,但是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外匯局局長潘功勝也表示,疫情緩解后,中國經濟將會迅速企穩,前期推遲的消費和投資會有所釋放,中國經濟會出現補償性恢復。從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上周為疫情防控時期企業設立和項目開工所開辟的綠色通道及線上受理、審批業務的總量來看,市場依舊對中國經濟與中國外貿的未來充滿信心,社會各界也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不可置否,此次疫情的暴發和蔓延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非預期性的沖擊。但要認清的是,沖擊來自外部,而非經濟危機本身。外部造成的影響是暫時的、有限的,中國經濟穩步發展的基本要素沒有變,有長期積累的基本面做基礎,中國有能力保持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
目前來看,疫情對交通運輸、文化旅游、酒店餐飲、影視娛樂等方面帶來的影響已經顯現出來,但網購、訂餐、游戲等數字經濟新業態則呈現活躍趨勢。另一方面,疫情之下的工業、建筑業和資本市場等所受波動也將逐一顯露。對此,有經濟學家分析認為,這樣的沖擊會在疫情防控有積極進展后,陸續得到緩和,無需對全年經濟過度悲觀。
回看2003年“非典”前后,早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全球經濟已呈現衰退趨勢。2002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依舊保持住了良好的發展勢頭。2003年,“非典”疫情對當年二季度的經濟增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隨后三季度經濟迅速出現了反彈。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2.17萬億元;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3.74萬億元,同比有小幅上升。
反觀當下,此次疫情短期內對消費的沖擊最大,今年1-2月份消費或將出現較大幅度萎縮;疫情對制造業的穩定增長、重點疫區的經濟與就業等方面也將造成階段性影響。據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判斷,目前中國短期的經濟增速或將出現較大幅度回落,預計第一季度GDP增速會有所下滑,但第二、三、四季度經濟將加速發展;如果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預計全年GDP增長速度仍將維持在5.8%左右。
另一方面,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0865萬億元。由此可見,當前的中國經濟總量已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具備充足支撐條件的,中國有14多億人口,9億勞動力;有受過高等教育、擁有各項技能的人才資源和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以及1億多的市場主體……這些都將成為拉動內需、擴大發展的強大動力。事實證明,中國經濟有極強的韌性,中國政府有充足的政策空間,穩定經濟增長。
新冠疫情對中國進出口貿易沖擊有限
北京時間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現已符合“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標準。該消息一出,關于疫情對中國進出口貿易可能產生影響的猜測、分析和評估緊隨其后。
如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所講,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經濟始終致力于“六個穩”,但由于受外部環境影響,其中“穩外貿”難度最大。作為世界工廠、貨物貿易大國和100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占比25%。而疫情的蔓延,現已導致中國一萬多架次國際航班停航,這將在短期內對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跨境投資造成一定影響,其中對出口的影響較為明顯。
參考“非典”時期,基于國家當時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特別是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增強了企業的出口信心,進而緩解了疫情對外貿的負面沖擊,輔以2003年入世后外部環境發展機遇的加持,并未阻擋當年中國外貿高速增長的態勢。
當然,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眼下的外部環境不能與“非典”時期相提并論,但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正式簽署和“一帶一路”等國際間的合作,為中國外貿留出了一定的回溫空間。此外,就中國外貿企業正面臨的開工延期、按時交貨困難等窘境,商務部也已展開精準施策,且中國擁有的廣闊市場、營商環境和制造潛力等突出優勢,并未被疫情所影響。
因此,只要短期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國際社會對疫情的防控或將逐步解除,中國外貿也將出現恢復性增長,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的外貿發展內生增長動力還是強勁有力的。全球化時代,各國命運緊密相連,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和中國外貿不會因為一場疫病而停滯。開放、合作、創新的中國將會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強大動力。